mg游戏4155线路

首页>>人物风采人物风采

执著的追求 奋斗的人生

---怀念全国著名地方病专家、优秀九三学社社员、共产党员于志恒教授

发布时间:2017-11-07 浏览次数:0

 

于志恒教授离开我们已三年多了。我和于教授算是忘年交,2001年4月我到公卫学院任书记时有幸与他结识,自此无论是在公卫还是后来调到统战部工作,都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一直到2014年8月老先生去世。于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和人生楷模,他一生致力于公共卫生教育和碘缺乏病研究,可谓桃李满天,硕果累累,誉满全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耄耋之年,且因患脑梗塞而半身不遂的情况下,仍心系公共卫生教育,几乎每年都要坚持给新生上一堂专业思想教育课;仍坚持碘缺乏病的研究,并引导着全国的研究方向。

于志恒~2.jpg

 

                              鸿鹄大志  执著追求

1922年10月,于志恒教授出生在河北沧县一个农村家庭。早在20世纪40年代,电影《居里夫人》对他的影响很大,居里夫人那种执著、坚毅、屡败屡试,终于发现了“镭”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做居里夫人那样的人。50 年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翁保尔的事迹,再次深深地感染了他,使他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他把这段话写在每年日记的首页,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人而无恒,百事不成”,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对事业的执著,就像他的名字——“志恒”一样。1952年,他从北京大学医学院分配到我校公共卫生学教研室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即使退休在家,他仍心系学生,心系公共卫生教育,几乎每年都要坚持给新生上一堂专业思想教育课。一个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病),他从1956年开始研究了一生。1994年,他因患脑梗塞、半身不遂而退休,在家里他仍多方收集资料,坚持研究,每年还给《中华医学》、《中华预防医学》、《中国地方病学》等杂志审稿并发表导论性文章,其中“碘干预性甲状腺肿”和“碘缺乏病病原学多元论”等理论观点都是在他退休多年后提出的。

在人生的旅途中,他并非一帆风顺,“文革”期间,他也受到过冲击,被遣送返乡当了六年赤脚医生,1974年落实政策后,他像出了趟差一样,立即投入工作,为了追回丢失的时间,他夜以继日,只争朝夕。

 

教书育人  桃李满天

8.jpg

 

1952年,我校公共卫生学教研室刚成立三年,于志恒教授作为北京大学七年制毕业的高材生,刚一到校就成了教研室的骨干,在公共卫生学各分科中,他主讲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和卫生统计等课程,也正是由于讲授了这么多门的课程,才为他以后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革前夕,他在国内卫生学领域已小有名气,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已是全国著名的地方病专家,任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会员,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常务理事,同时还兼任《中国地方病学》等7家杂志的编委等。1984年,他在河北省接待了世界著名的地甲病专家赫特泽教授。在1985年第9届国际甲状腺会议中,他是我国受到邀请的三名专家之一。1986年他应邀参加亚太地区甲状腺学术会议,1989年他应邀参加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中国碘缺乏病研讨会和亚太地区甲状腺学会的碘缺乏病讨论会,同年还应邀到日本信州大学讲学。随着知名度的增加,他的讲坛已延伸至天津、北京,而在地甲病、碘缺乏病方面,随着他的考查足迹踏遍神州,他的课几乎讲遍了全国。

从1952年到1994年,于教授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他讲课厚积薄发,内容充实,信息量大,使学生不仅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于教授一向坚持教育要德才并举,要“传道、授业、解惑”并重,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他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讲课时结合专业内容进行教育,二是课间休息时通过聊天进行教育,三是利用去学生宿舍或学生到家看望他的时候进行教育。他经常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谈家常、谈生活、谈学习,涉及到自己的问题,亦能坦诚相见,从不摆专家教授的架子。他特别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因此,深受同学们的尊重和爱戴。

 

潜心研究  硕果累累

碘缺乏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于教授从1956年开始研究,截止到1994年退休,他先后在《中华医学》、《中华预防医学》、《中国地方病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文3部。从1981年国家开始评定科技成果到1994年,他先后获得卫生部和河北省科技进步奖9项。

1956年,于教授等人在河北都山地区进行地甲病的调研,在他的调查报告中第一次介绍了前苏联关于地甲病的五级分度标准,并提出地甲病患病率与海岸距离有明显关系,这是建国后第一篇用定量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地甲病调查的重要文献。50~60年代,我国已有很多省用碘盐防治地甲病,但缺少在现场可用的、快速简易的碘盐中碘的测定法,1958年他提出的《碘盐中碘化物简易测定法》,曾在当年全国科学技术展览会上展出,这个方法迄今仍是我国快速测定碘盐内碘化物的基本方法。为了防止碘化物在碘盐运输、保存过程中的损失,1959年,他在碘盐中碘化物稳定剂的研究中提出的稳定剂——碳酸钠,现在仍是我国常用的稳定剂。1962年,他参与承德郊区地甲病和地克病观察点的防治研究,并负责地甲病,这些工作资料成为我国碘缺乏病综合调查防治工作的模式和基础。在这次调查中,他提出的用1/4万~1/2万碘化钾碘盐防治地甲病的措施,迅速为很多省使用,而且成为1979年“mg游戏4155线路关于批转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暂行办法”中,食盐加碘比例的主要依据。他所撰写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对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影响”,在国内首次证明地甲病影响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女生的月经初潮年龄。在1988年对承德观察点复查证明:仅仅通过供应碘盐,这里的地甲病已达到我国规定的控制指标,地克病已基本消灭,在供应碘盐的25年间,观察点的4000名居民中,共计少出生99名呆、矮、聋、哑、瘫的克汀病人,让几十户家庭免去抚养残疾孩子的灾难,为社会减少了一大项负担。

70年代,于教授参照国内外资料和其自身实践经验,制定了“地方性甲状腺肿分度标准”,该标准被1978年我国的“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工作标准”(试行)所采用,从而使我国混乱多年的地甲病分度标准得到统一,此项成果1981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当时,全国缺少地甲病病区划分标准,不知碘盐应送到那些地区,于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组进行了山区、丘陵、平原及沿海的地甲病流行病学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划分标准”,并成为我国“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工作标准”(试行)的主要依据,此项成果也获得1981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年,于教授会同天津医学院碘缺乏病专家,共同考察了我国西南省份碘缺乏病的流行情况。鉴于贵州省的病情十分严重,1979年,贵阳医学院、天津医学院和河北医学院共同组成贵州省黔南、黔东南碘缺乏病综合调查防治工作组,于教授负责流行病学技术指导。在病情查清并供应碘盐后,贵州省的碘缺乏病逐渐得到控制,到1989年,贵州全省的碘缺乏病已达到基本控制。

1992年,卫生部组织成立新疆碘缺乏病防治重点调查组,对南疆重病区进行综合调查防治,于教授是这个组的领导成员和流行病学组长,当时他已年近古稀,仍和中青年人一起深入到病区,挨家挨户地检查病人。

于教授在碘缺乏病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

——首次发现水源性高碘地甲病(20世纪70年代):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由于这一发现,我国在《碘盐防治碘缺乏病条例》中明确规定,在高碘地区不供应碘盐。此项成果1983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揭示出碘与甲状腺肿患病率呈U型函数关系:过去人们只知道碘摄入的越少,甲肿率越高。于教授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揭示碘与甲状腺肿患病率呈U型函数关系,即碘少时,碘越少甲肿率越高;而碘高时则碘越多甲肿率亦越高;在低碘高碘中间的适碘区,甲肿率很低即所谓的“散发性甲肿”,从而完整的全面的解释了碘与甲肿率的关系,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此项成果1988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找出了高碘性地甲病新的发病机理:于教授通过反复的动物实验和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碘性地甲病是肌体对高碘的一种适应过程,是肌体为更好地保存碘,而把碘合成胶质贮存在滤泡腔内,以致形成甲状腺肿大的过程。此项成果199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建议,如畜牧用盐应该加碘,领结婚证和计划生育指标的妇女应服用碘丸等。他提出用碘酸钾代替碘化钾加工碘盐的建议,1989年被国家采纳,此项成果1993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他在全国第四届碘缺乏病学术会议上所作的“提高碘缺乏病控制指标,把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推上新台阶”的报告,成为我国“八五”、“九五”期间控制碘缺乏病指标的依据。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1994年6月7日,正在北京开中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讨论会的于志恒教授,突发脑梗塞住进了医院,经过45天的住院治疗,仍留有半身不遂。于教授一生除了学习工作,别无嗜好,有人称他是“书痴”,他确实离不开书,离不开他的研究课题,离不开他的学生。他有自己未竟的事业,他不甘心就此躺下,他雄心犹在,壮志未酬。

出院后,他从走步、写字开始,顽强地同病魔抗争。他练走步,靠着墙,依着桌,先室内后室外,先扶人后自己,定时定量,循序渐进,到一次可在操场走4圈。他练写字,右手不行,试改左手,左手不习惯,再练右手,一笔一笔地划,一字一字地刻,由不成字到成字,由慢到快,到每小时可划300多个字。他每天坚持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2小时,每天都要写读书笔记,硬是凭着这种毅力与执著,一位病、残的耄耋老人,在完全退休在家的十多年里,竟能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坚持下来,竟能在《中国地方病学》、《中华预防医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1篇,竟能在碘缺乏病研究领域继续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并引导着全国的研究方向。

十多年来,于教授就碘缺乏病尤其是高碘地甲病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总结,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他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

——提出碘干预性甲状腺肿: 2001年,于教授根据中国碘缺乏病监测报告提供的依据,提出在全民加碘后出现高碘甲状腺肿,应该降低碘盐中的含碘量,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次揭示由于用碘盐防治碘缺乏病引起甲状腺肿。这一观点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因此而展开了一场学术争鸣。

——提出了碘缺乏病病原学的多元论:2002年,于教授根据诸多不能解释事实,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提出碘缺乏病的病因不仅仅是碘缺乏,而且有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成分酪氨酸,同时还应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这是200多年来世界上首次向碘缺乏病病因学的挑战。在他的指导下,公卫学院研究生进行了此项研究,初步证实酪氨酸也是地甲肿的主要致病因素。

除此之外,于教授还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负责起草制定了《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和分度标准》(GB16004—1995)和《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1606—1995);参与编写了《征服碘缺乏病——拯救亿万碘缺乏病受害者》、《中国控制碘缺乏病的对策——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工作概要》等4部专著。他的《碘与钙、氟、铜、硒、亚硝酸盐及硫氰化物对甲状腺形态功能的实验研究》,获1995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干预实验》,获1999年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11月,公卫学院隆重举办“于志恒教授80寿辰暨从教50周年座谈会”,会上,他激情澎湃,壮心不已,并为自己制定了80~90岁的宏伟“蓝图”,他表示要在“碘干预性甲状腺肿”、“碘缺乏病病原学多元论”等方面继续研究,争取在他90寿辰时取得新的突破。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于教授一向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这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只有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于教授常讲,学生尊重有成就的老师,尊重以身作则的老师,尊重诚实公正、能够正确对待名利的老师。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就得认真备课,把书教好;就得潜心研究,多出成果;就得率先垂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于教授以居里夫人为楷模,向居里夫人那样做事、做人。他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他常说“好逸恶劳的人与科学无缘,不是能者多劳,而是劳者多能。”因地方病多发生在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生活贫困的地区,他们搞流行病调查(流调)及防治工作,经常要和病区居民同吃同住,所以十分艰苦的。60年代,他们在青龙、迁西等地搞流调,逐户调查,顺着九沟十三叉不停地跑,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想同时吃蒸白薯、喝小米粥都办不到,经常饥肠辘辘。70年代,他们在渤海湾地区搞流调,每天吃清一色的咸鱼、虾皮、虾酱,几乎见不到青菜,经常还要沾一身虱子。但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时间多么紧张,他都要坚持到最严重的病区,亲自检查病人。多少年来,他养成了一种职业习惯,只要一接触病人,就精神焕发,就忘记了疲劳。几十年来,他到处钻山沟,跑遍了全国,也曾遇到过危险,有一次汽车滑坡,险些酿成重大事故,有一次汽车坠沟,他从车里被抛到路旁,对于这些,他从未介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教授热爱党,热爱祖国,1951年,他参加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毕业前响应党的号召,由临床医学改做公共卫生,在总结我国地方病防治经验时,他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1989年,西藏卫生厅邀请他去考察地甲病,当时他已66岁,且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同志们都劝他不要冒险,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他考虑到西藏人民的健康,考虑到国家的荣誉,毅然应邀前往。他在退休十年的总结里谈到,自己前进的动力有两个,⒈自己是一名党员,年龄可以老,但共产党员的追求不能老;⒉自己是一名国家级专家教授,有这个责任,应该尽心尽力的完成自己的职责。

他的做人之道是走正直路,做清白人。他长期担任省科技进步奖评委和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委,还两度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委。在评审前,有的人到家中拜访,有的人还偷偷撂下红包,他赔上汇费退回原主,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对钱,属于他的要,不属于他的分文不取。他坚持“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的哲理,对稿费、科研奖金等,凡参与者,不论教授还是技术员,人均一份。他坚持以诚待人、宽厚待人、平等待人,他常说“你要人家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眼睛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盯别人的短处。”“媚上、压下、丧失做人原则是卑贱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于志恒教授执著的追求、斐然的成绩、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誉和爱戴,多次被评为九三学社优秀社员、优秀共产党党员和先进个人,他是我省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一批省管优秀专家,1986年被评为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 1989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0年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即使在他退休后的近20年里,他几乎年年都被学校评为先进个人或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评为河北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河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于志恒教授的历史是一部奋斗的历史,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他是学校的骄傲、师生的楷模,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作者:陈潜)

 

版权所有:mg游戏4155线路 - mg4155电子游戏线路检测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61号 邮编:050017

网站维护:mg游戏4155线路 联系电话:0311-86265535 冀ICP备字05002885号

Baidu
sogou